1st
外球面轴承的日常维护与检查需围绕润滑管理、清洁防护、定期检查及专业操作四个核心环节展开,具体操作建议如下:
一、润滑管理:精准控制用量与更换周期
润滑剂检查
方法:取少量润滑剂于指尖摩擦,若感觉颗粒感或异味,说明存在污染物;或涂抹于手背观察是否浑浊。
标准:润滑剂应清澈无杂质,若发现变质需立即更换。
润滑剂更换
机油润滑:
排空旧油后,注入新鲜机油并低速运行设备5-10分钟,使机油充分吸附杂质。
机油需提前过滤,避免杂质进入轴承。
油脂润滑:
使用专用注油器,避免棉质纤维残留(纤维可能卡入滚动体导致磨损)。
更换时需完全填充轴承内部,但避免外溢(外溢油脂易吸附灰尘)。
润滑周期建议
连续运行设备:每500小时更换润滑剂;
间歇运行设备:每3个月检查一次,根据污染程度决定是否更换。
二、清洁防护:杜绝污染与湿气侵蚀
环境防护
停机时,用防油纸或塑料薄膜覆盖暴露的轴承,防止灰尘、水汽侵入。
清洁作业区,避免在轴承周围进行打磨、喷漆等易产生颗粒的操作。
清洗方法
非密封轴承:
粗洗:用汽油或煤油浸泡,软毛刷清除大颗粒污垢;
精洗:在清洁容器中转动轴承,用干净溶剂冲洗,避免残留。
密封轴承:仅需擦拭外表面,严禁拆卸清洗(密封结构损坏会导致早期失效)。
干燥处理
清洗后用压缩空气吹干,或置于80℃以下烘箱中烘干(避免高温导致密封件老化)。
三、定期检查:多维评估轴承状态
外观检查
损伤类型:
裂纹:多出现在内外圈或滚动体,可能由过载或冲击导致;
变形:内外圈不圆或滚动体形状改变,需立即更换;
锈蚀:表面红褐色斑点,需分析原因(如润滑失效或环境湿度过高)。
工具辅助: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裂纹,小镜子和探针检查隐蔽部位。
尺寸测量
关键参数:内径、外径、宽度,与标准值偏差超过0.05mm需警惕。
游隙检测:
径向游隙:用塞尺测量内外圈间隙,过大导致振动,过小引发过热;
轴向游隙:千分表测量轴向移动量,异常需调整预紧力。
运行监测
温度:正常工作温度应低于80℃,高温可能由润滑不足或负载过大引起;
噪音:异常声响(如咔嗒声)可能预示滚动体损伤或保持架断裂。
四、专业操作:规范拆装与维修流程
安装要点
轴颈表面需打磨光滑,涂防锈油后安装轴承;
轴承座与轴承配合面涂抹润滑脂,螺栓紧固力矩需符合规范(如M12螺栓扭矩为50-60N·m);
偏心套安装时,用手锤轻敲小铁棍,确保偏心套与内圈紧密贴合。
拆卸注意事项
松开偏心套锁紧螺钉后,用小铁棒逆轴旋转方向打松偏心套;
拆卸轴承座前,需松开对端螺栓,避免轴承卡死;
吊装轴承时使用专用工具,避免直接敲击导致变形。
维修与更换
轻微磨损(如保持架变形)可修复后继续使用;
严重损伤(如滚动体剥落)需整体更换,并分析故障原因(如润滑不足或安装偏差);
更换时记录轴承型号、安装位置及运行小时数,建立维护档案。